壮族的殡葬文化奇观

洛阳六喻公墓直通车
2024-08-16

在中国广西的西部,山川壮丽,地貌复杂多变,群山环抱之中隐藏着无数神秘的自然奇观,连绵不绝的山峦与深暗的岩洞交织成一幅幅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画卷。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壮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他们不仅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孕育出了一种独特而庄重的葬式--岩葬,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三次葬”仪式,以及针对非正常死亡的火葬仪式。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死亡的深刻理解,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 岩葬:遗体与自然的永恒对话岩葬,这一独特的葬式,仿佛是壮族人民与大自然之间的一场静默而庄重的对话,在崇山峻岭之中,选择一处险峻的悬崖峭壁或是幽深的天然岩洞,将逝者的棺木安置于此,让生命的最终归宿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相融。这种葬式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也寄托了他们对逝者灵魂得以安息、与自然同在的美好愿望者葬的棺木制作颇为讲究,多选用圆木剖开挖空而成,其形圆润,寓意生命轮回不息;也有以六块木板镶制的长方体,象征天地四方与逝者安息其间。在东汉至民国期间,尤其是明清时期,岩葬在壮族地区极为普遍,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这些悬挂在峭壁之上的棺木,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死亡与重生的故事。

并井井“三次葬”:灵魂从凡尘到神灵的升华如果说岩葬是壮族人民对逝者遗体的物理安置,那么“三次葬”则是他们为逝者灵魂升华所做的精心设计。在逝者入殓并停放数日后,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通过洒酒供祭等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不舍。三年后,家人会再次打开棺木,小心翼翼地将逝者的遗骸捡取出来,放入特制的缸内。随后,他们会在一个被认为“吉壤”的地方,为逝者举行第二次安葬仪式这一过程,被壮族人民视为逝者灵魂从凡尘世界迈向神灵世界的关键一步。他们相信,通过“三次葬”的仪式,逝者的灵魂已经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的蜕变,成为了家族和村落中受供奉的祖先神灵,继续守护着这片士地和子孙后代。

### 火葬:净化灵魂,回归祖先怀抱面对非正常死亡的逝者,壮族人民则采取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火葬。在他们看来,火具有净化一切的力量,能够消除灾厄,通过道公诵经打斋、骨灰跳过火坑等仪式,壮族人相信可以净化逝者的灵魂,使其阴魂得以安息,享有与祖先神灵同等的地位。壮族丧礼对高寿老人尤为重视,临终时家人昼夜守候,族长击鼓报丧,全村共哀。长子领孝,挨户磕头求援,道公驱邪念经,引领亡灵入棺。防猫跨尸、惧尸变,孝子守夜。出殡前,亲友聚在一起,献鸡羊、吹唢呐、唱挽歌,以五彩糯米饭祭亡灵,衣禄罐传福祉,搭金桥送殡。墓地安葬,儿女捧土盖棺,言“盖屋”,寄哀思于土石间。归家后,灵牌供奉,三日后再祭,而后岁岁清明扫墓。如今,壮族丧葬习俗与汉族渐渐趋于融合。

阅读17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