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允许患者先签署“生前预嘱”
在江苏省老年病医院病房里,70岁的退休教师殷惠铭签下了一份生前预嘱:当生命支持只能延长死亡过程时,放弃心肺复苏、放弃使用呼吸机、放弃使用喂食管、放弃输血、放弃使用昂贵抗生素。
为殷惠铭点赞!人,一生活着要有尊严,最后时刻走的也要体面,不要为了所谓的孝顺,让亲人遭不必要的罪。多数抢救会造成创伤,患者在临终前可能要承受极大的痛苦,生存质量并不高。近年来“尊严死”和“生前预遗嘱”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甚至深受中老年朋友的赞同。
罗点点: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60多岁的她曾做过12年医生,见识太多死亡。有一次,她与几个医生朋友聚会,谈论起死亡:“我们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工业化’的死去。”
那样死去,太较劲,也很难堪,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死亡真的来临,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强的救治,其实都是徒劳的。
有一天,罗点点无意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美国有400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她希望人们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面对死亡——尊严死。“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医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正是接受过专业训练,让他们深深明白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性,以及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集体选择呆在家里,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改善生活品质,而不是延长生命!
安乐死,尊严死,你怎么看?生前预嘱你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