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讲过葬礼的核心意义就是纾解释放悲痛的情绪,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观念如何改变,人总是有情感的,家属去世所造成的哀伤是不可避免的,这都需要通过丧葬过程去发散,而丧葬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应该具备这种功能,这样丧礼才是真的有意义才能被更多人从心理情感上接受。本篇给大家介绍丧服形式的沿袭和变迁。
丧服分为两种,一种是逝者家人穿的,叫居丧服,也称孝服。居丧服要遵从“五服”制度。另一种是宾朋穿的,叫吊丧服。
一、传统居丧服
传统的居丧服在各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居丧服传递的信息是着丧服者在服丧当中,也表明自己与逝者的辈份和远近关系。
中国传统孝服制度规定了五种不同的居丧服装。简称为“五服”制度,后来人们又将“五服”引伸为亲属关系的远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服”之内的,和“五服”之外的亲属关系。
丧服分为五个等级,逝者的亲属根据与逝者亲属关系的远近,选择不同的丧服,从近到远分别为“斩衰(cui 崔)、齐(zi 资)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麻布,而且都只是一块布而已,各个时期不一样,最简洁的并没有像衣服那样有领有袖,前襟后背,穿着时都是披在身上,所以叫做“披麻戴孝”。
这五个等级的服装有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和穿着时间不同。
在用料上,分为生麻和熟麻。斩衰为生麻,其他四等都是熟麻。其他四等的区分在于麻布的粗与细,齐衰最粗,缌麻最细,中间是较粗和较细。
在制作工艺上,斩衰服不能用剪刀剪,而要用刀砍。斩衰服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的,又不能缝边,穿在身上,一动就脱落一点,布的边缘就成了一条一条的穗子,很难看。
齐衰以后,制作上就可以用剪刀绞,而且要缝边,经线也就不会再脱落了。也就是说用布料越差,制造越简单,表示和死者的亲属关系越近。
孝服的配件与样式
孝服的配件。传统的孝服除了衣服之外,还有鞋、帽、绳、带、杖等等。绳是指头绳,带指腰带。鞋子一般是布鞋外缝一层白麻布,帽子多为披麻,腰带是麻绳,杖多为柳木砍成,上缠各色纸穗,不同代颜色有异。
二、现代居丧服
五四时期对传统丧服进行了改革。将传统五服改成了孝带。但,各地的用法也不相同。有的系在腰间,有的系在头上,也有的斜披在肩上。此外,又发展出了黑纱、孝章、孝帽等。
现代丧服保留了传统丧服的寓义,又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添加了许多新的意义。
比如孝带,保留了传统丧服中体现辈份的关系。子女辈的,系普通孝带,孙辈的,要在孝带上缀上彩色布块,红的,兰的、黄的等等。有些地方,还用披红、挂毯来区别辈份关系。
三、吊丧服
传统的吊丧服饰是“袒免”。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服装的名称,而是一种做法。袒免就是袒衣免冠。对五服以外的远亲,并没有丧服制度。这就只有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以示哀思。在现代,宾客参加吊丧活动时多以着黑色、白色、蓝色的正式服装,不可着休闲服。以表示庄重、哀痛和肃穆。
尽管吊丧服在式样上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为了尊重逝者,人们参加吊唁活动时,都要穿正统的服装。在西方国家,参加吊丧活动时,多着西服套装或燕尾服。
丧服制度是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中的重要制度。传统丧服是非常丑陋的,之所以设计成这个样子,是因为丧属要唤醒逝者的心理,以消解心中的悲伤和思念。到了现代,丧服已经演化得没有多少仪式感了,厚养薄葬的理念也为更多现代人所接受。更多的现代人看淡生死的同时也能很快放下哀伤,我们所推崇的葬礼葬仪也无非是通过这种形式让人们释放情感,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无论过程如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