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葬礼非常隆重,一般家人去世要在家里停放几天才能下葬。需要搭建灵堂,接待亲朋好友,悼念,祭拜等等,这个过程里就得写牌位。所以说牌位的书写在古代葬礼中是非常讲究的。现代社会提倡厚养薄葬,葬礼变得非常简单,牌位也不那么正式了,但是依然必不可少。在葬礼中我们依然要以最虔诚的恭敬心去做这个,因为这是我们的亲人。今天为大家分享牌位的写法。
一、男性逝者牌位的写法
下面以一个灵位牌为例做以说明。
假设逝者为男性,叫吴铭仁,高寿。我们现在来看他的灵位牌该如何写。见图。
下面按顺序介绍。
1.定位。
由于社会上重名的人可能很多,这就需要对逝者定位。目的就是确认是这个人,不是别人。
当然,如果是有功名的人,可以写上功名。比如钦赐一等公,全国劳动模范、物理学家等等。
2.谥号与称谓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短则一两字,长则二十余字。
古人讲做人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普通百姓谈不上立功立言,于是就从立“德”上做文章。“显”就是说已故的父母德行显著,声名远播。
但“显”字的使用条件又十分苛刻,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夫妻双方中的另一方已经去世了;二是逝者的父母及更高辈分的人都已经去世了;三是已经有了孙辈。
“先”是晚辈对长辈的敬语。在中国传统上“先生”这个词是不能乱用的,有一定地位、有一定学问的人才能尊称为先生。晚辈对死去的人推崇,所以也尊称为“先”。
“故”是指“过去的”意思,在这里有“死”、“亡人”的意思。多用于平辈之间和长辈给晚辈竖灵。比如兄弟朋友之间,用“先兄”、“亡弟”等等;父母给子女竖灵,用“故儿XXX”或“故女XXX”。在现代,又有“爱子”、“爱女”等称谓。
3.考与妣。
就是指男性和女性的长辈逝者。这与竖灵人的身份有关。平辈不能用考与妣。
如果不是自己的父母,还要在考妣的前面加上称谓。比如,叔叔或者姑姑家没有儿女,侄子为他送葬,这个时候就要写成“叔考”、“姑妣”。
爷爷辈的,加“祖”字,就是祖考、祖妣。再往上,还要在祖字前加字,曾祖考(妣)、高祖考(妣)。如果再往上,就要加几世祖,就是第几代祖宗。
4.公与讳
过去讲究子不言父。意思是说,子女不能说父亲的名字。但有些时候不得不说,就要在姓后加一个“公”字,在名字前加一个讳字。但讳字又不属于正文,于是讳字要用小一号的字在旁边书写,以区别正文。
5.府君
府君,是府中之君的意思,也就是府中的辈份最高的老大。
6.灵位
灵指灵魂。对这个字本身没有更多的解释。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灵位牌还是神主牌(祖先牌),甚或是墓碑,在写法上大体相同,只是在一两个字上有差异。如灵位牌写“XX之灵位”,神主牌写“XX之神位”,墓碑写“XX之墓”。
7.阳上
全称是“阳上人”,是指活着的人。
二、女性逝者牌位的写法
如果是女性逝者,灵位牌的写法与男性逝者相比略有差异。
假设逝者叫卜仁。最简单的写法是:
“先妣卜母孺人闺名仁之灵位”,其中“孺人”的本意是指小孩,也就是小时候的名字。闺名是指母亲出嫁前的名。
如果亡母的同辈及上辈人都不在世了,应该称呼“显妣”。并在“孺人”前加一个“太”字——
“显妣卜母太孺人闺名仁之灵位”。
在过去,人的名只能是自己家的长辈来称呼,其他人是不能随便叫的。所以,说父亲的名字前要加一个讳字。而女人出嫁以后,要随夫姓,自己有姓无名,就称为XXX氏。比如,这位卜仁,她嫁入吴家,她死的时候一定是吴家的子女为她竖灵。所以,如果复杂一点的话,要加上夫家姓,就是吴门或吴府。这样,灵位牌就要写成:
“显妣吴府卜氏太孺人闺名仁之灵位”。
要注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都是最一般的平民的写法。如果家中的男人有地位,有功名,又有“夫人”、“太君”等称呼。
太君,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从唐朝起﹐六品以上官员的妻妾,就有了邑号,如唐朝规定,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都可称为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等称谓。
所以,官员的妻子才能称为夫人和太君,如杨家将中的佘太君。
如果将这几个字加到灵位牌上去,就写成:
“显妣吴府卜氏孺人闺名仁太夫人(太君)之灵位”。
当然,你也可以简单点写,如:
“显妣吴府卜氏仁太夫人之灵位”
或者更简单地写成:
“显妣吴府卜氏太夫人之灵位”
为什么要加“太”,因为前面有个“显”,说明她是这家活着的人中辈份最大的。
虽然当代社会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是在普通人的葬礼上,我们依然会抱着逝者牌位,上面的字儿也是很有讲究的,一个字用错就会惹出笑话。我们要了解牌位的写法,既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持严谨态度。更多内容请关注http://www.lyhfg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