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广阔的孔林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与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位于曲阜城北1.5千米处,是一片幽静广阔的园林。它是我国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地,也是世界罕见的宗族墓地之一。
进入孔林要经过上书“万古长春”四个红色大字的石牌坊,沿着一条石铺大道走到孔林门口,孔林的入口也是牌楼,上书的三个金色大字“至圣林"。
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帝的墓地才能称为皇陵,孔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圣人,但没有当过皇帝,因此他的墓地无法称之为孔陵,后人就用发音接近“陵”字的“林”字屈尊,将孔子的墓地称之为孔林。
历时2000年形成的孔林,占地200多万平方米,有孔氏坟墓10万余座,即使是与中国最有名的碑林相比,孔林里面的石碑文物也绝对一流,从金朝到民国,孔林保存下来的历代墓碑足足有4000多块。
孔林是一块风水宝地,是由孔子的弟子子贡挑选的,在子贡看来,所谓的帝王影响力只能局限在一时一国一地之间,无法和创立儒家学派、注定要流芳百世的孔夫子相提并论。此处山水环抱,泗水从曲阜古城的西北流人,在北面环绕而行,流向西南与沂水汇流共同注入微山湖,这正形成小聚和“金带环抱”之势,符合古代风水所谓的“水之来者曰天门,水之去者曰地门,天门宜开,地门宜闭”的基本原则。
孔林之中最重要的墓穴,自然就是孔子的墓,整个曲阜孔林以孔子墓为中心,此墓看上去像一个隆起的马背,称为马鬣封,墓周围环绕着红色墙垣,周长足足有一里多。
历朝历代都对孔子的墓地十分尊崇,汉代为孔子墓地设立祠坛建造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又重建了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今天的孔子墓前,篆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是明朝正统八年,也就是1443年,由曾担任过任国子监学正的黄养正所书写的,墓前的石台最开始是汉朝时修建的,唐代时改为用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以扩大。
围绕着孔子墓地,还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携子抱孙”式墓葬布局,所谓的“携子抱孙”,是指孔林内有孔子、孔鲤、子思三代人的墓,墓穴的安排叫“携子抱孙”。
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墓在孔子墓的左后侧,这叫“携子”,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墓在孔子墓的前左侧,这叫“抱孙”。
据说,这也是为孔子选择墓地的徒弟子贡在一开始安葬孔子时就安排好的,如此设计的用意是如果孔子地下有灵,从自己的墓地中能够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子孙,也能护佑孔家的后人们代代都能成为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