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行业大变局来了

2025-09-12

近日,殡葬行业几条政策动态引发关注,一起来看看:

北京:开通96101公益殡葬专线,整合12家殡仪馆、36家经营性公墓、190家公益性公墓,24小时对接业务、答疑、收集意见,意在提速、提质、规范市场。

多地改革:毕节等地密集出台集中治丧(禁居民区搭棚)、生态安葬(树葬、花葬、草坪葬,严禁散埋乱葬)、费用规范(调整火化、接运价,困难户减免)、移风易俗(简办、拒大操大办)。

厦门:全国首个“一口清”殡葬收费透明规范,免费事前咨询、列清单双方签字、禁捆绑消费,附46条服务忌语与规范用语。

作为行业观察者,我把三条政策拆成“工具箱”来看:北京做的是“入口平台”,毕节做的是“行为红线”,厦门做的是“价格透明”。三者叠加,短期内会把行业从“灰色高毛利”迅速拉向“透明低毛利”,中长期则重塑竞争逻辑。具体影响分三个维度:

一、对属地市场的即时冲击

北京96101——“流量总闸”

传统获客靠医院太平间、风水先生、寿衣店三层分销,信息不透明导致“首单溢价”高达300%。96101把入口收归政府,24小时坐席+后台直连机构,相当于把殡葬业的“滴滴”平台国有化。预计6个月内,北京殡仪中介公司会倒掉40%,剩下的大型殡仪服务公司必须做平台认证,佣金费率从原来30%压缩到10%以内。

毕节“集中治丧+生态安葬”——“供给端休克”

农村自搭灵棚、八仙桌、流水席一夜之间变成违规,殡仪馆成唯一场景。县域殡仪馆普遍只有1–2家,治丧室缺口立刻出现,排队3–5天成为常态。需求外溢会带来两种临时业态:①“跨县治丧”——灵车长途运输业务量价齐升;②“流动殡仪馆”——改装集装箱灵堂出租,打政策擦边球。

厦门“一口清”——“价格裸奔”

46条忌语本质是“话术合规”,把传统靠情绪绑架的升级销售(“给老人最后一点体面”)直接封杀。按试点三个月数据,平均消费账单下降28%,但订单量增18%,出现“薄利多销”的超市模式。品牌连锁(如福寿园厦门墓园)毛利率由55%跌至35%,仍高于制造业,但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已从“消费”变“公用”。

二、对全国行业的链式反应

政府端:三座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政策模块”——平台入口、行为红线、价格透明。省级民政系统做方案时通常“拼积木”:财政宽裕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先学“北京+厦门”组合,用数字平台+价格监管;财政薄弱、土地压力大的中西部优先复制“毕节模式”,用行政力推生态安葬,节省土地指标。

资本端:高毛利时代结束,PE/VC退出通道变窄。2025年上半年殡葬概念股平均PE已由28倍降到14倍,低于白酒高于电力。资金开始转向两个新赛道:

“B端效率工具”——殡葬SaaS、智能火化机、遗体搬运机器人;

“C端情感经济”——线上生命纪念、数字遗产托管、宠物殡葬。

服务端:行业出现“K型分化”。

高端:做“情绪价值+文化IP”,如上海福寿园推出“人生故事馆”,把墓园变城市记忆空间,靠门票和文创补墓碑利润;

低端:做“快消型殡仪”,像合肥“99元直通火化”套餐,30分钟仪式,无告别厅,靠走量赚政府补贴和骨灰盒差价。

三、对消费者的长期福利与潜在风险

价格下降但“隐形消费”转移。明码标价后,机构把利润点迁出殡导流程,转向预购墓位、墓碑材质升级、数字纪念馆订阅,消费者总支出可能未减,只是结构更平滑。

情感表达被“标准化”。政府提供的集中治丧厅、统一哀乐曲库、标准挽联模板,压缩了个性化空间,可能带来“仪式感的失落”。预计3年内会出现“地下定制葬礼”,满足特定宗教或民族需求,当然,这也不乏是个机会。

土地与生态红利。按毕节试点推算,每推广1万具生态葬,可节约土地约30亩,县级财政减少迁坟、青苗补偿支出约600万元;如果全国50%县域跟进,年节约土地指标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年度商住用地供应量,对地方财政是“隐形土地出让金”。

结论
北京、毕节、厦门分别把“渠道、规则、价格”三张牌翻开展示,意味着殡葬业正式驶入“准公共服务业”通道。短期看,传统靠信息差和情绪绑架的盈利模式会快速出清;中期看,谁能把“低成本+情感增值+合规透明”做成新三角,谁就能拿到下一周期的入场券;长期看,行业将分化成“公益基本盘”与“情感高端盘”并存,土地节约、碳减排、数字纪念才是可持续的政策红利。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阅读1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