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正站在一个经济大周期与技术革命叠加的转折点上。这不是玄学,而是一个被称为“康波周期”的经济规律,与AI革命共同发挥作用。看懂它,不仅能帮你理解当下的迷茫,甚至能为你指明未来的方向。
康波周期(Kondratiev Wave),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他发现,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长约50-60年的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普遍认为是技术革命。
一个完整的康波周期通常包含四个阶段,就像一年的四季更替:
回升期(春季):新技术开始应用,经济逐渐复苏。
繁荣期(夏季):新技术广泛普及,经济高速增长。
衰退期(秋季):技术红利见顶,经济增长放缓。
萧条期(冬季):经济停滞,等待下一次技术革命。
回顾历史,我们已经经历了五轮这样的长波:
目前,我们普遍被认为处于第五波康波周期的末期,即萧条期。这一轮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的周期,其繁荣的顶点大约在2007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视为进入衰退期的标志。
而这一次的萧条期,叠加了AI技术的迅猛冲击,可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根据Mo Gawdat的预测,从2027年开始的15年里,AI将引发大规模失业潮。失业将分两波冲击:
第一波冲击(白领阶层):软件工程师、财务分析师、律师助理、市场营销等岗位首当其冲,AI将自动化数据分析和创意策划。
第二波冲击(中产阶级):可能导致中产阶级消失,社会结构趋向两极分化——顶层0.1%的AI技术富豪与底层99.9%的民众。
中国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有分析指出,中国城镇就业人口约4.4亿,其中知识工作者占比约70%;若AI替代率达70%,约2.2亿人可能面临失业风险。这些背负房贷、车贷和家庭负担的社会中坚,一旦失业,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但这绝非世界末日。高盛(Goldman Sachs)的研究报告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认为AI对就业的影响更可能是“岗位转移”(Displacement)而非“岗位替换”(Replacement)。历史表明,技术虽会消灭岗位,但同时会通过新兴职业与总需求扩张创造更多就业。报告预计,AI带来的失业率上升可能是短暂和温和的(峰值可能比趋势水平最高上升0.5-1.8个百分点)。
根据康波周期的规律,许多分析预测,2025年前后可能是一个关键节点,我们有望从第五波的萧条末期逐步过渡到第六波的回升期。
Mo Gawdat也描绘了2042年后的“乌托邦时代”:全民基本收入(UBI)普及、物质成本趋近于零,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创造、艺术和情感交流。OpenAI的CEO Sam Altman也持有类似愿景,他提出AI驱动的繁荣可能使物质极大丰富,并倡导全民基本收入(UBI),认为AI生成的生产力可以构建全球性的福利分配系统。
下一次康波周期的驱动力量,很可能来自人工智能(AI)、新能源革命和生物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融合与突破。
康波周期不仅关乎技术,也伴随着全球主导力量的此消彼长。历史表明,能否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是国家崛起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第六波康波周期的启动时间,与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致契合。当前中国在AI论文、新能源车、制造业升级等领域积极布局,具备了参与和引领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基础。
当然,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围绕尖端技术的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但竞争也催生机遇,巨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将是创新的最佳土壤。
“人生发财靠康波” – 这句话虽有调侃意味,但却道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真相。在大的经济周期和技术变革面前,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顺势而为往往能事半功倍。
在当前的“冬季”与AI冲击初期,我们可以做什么?
1. 稳住心态,积极储备:认识到经济和技术周期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度恐慌。专注于提升自身技能,尤其是与潜在新技术(AI、新能源、生物科技)相关的能力,即使只是了解和应用层面。保持现金流,避免过度负债和高风险投机。
2. 发展AI难以替代的能力:Mo Gawdat建议,应重点发展情感沟通、创意思维、复杂决策等AI难以胜任的能力。提升人与人的连接和共情价值。
3. 关注趋势,保持敏感:密切关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动态。尝试理解它们可能如何改变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的生活。
4. 拥抱变化,敢于尝试:对于新事物、新工具(例如各类AI助手和生产力工具),保持开放心态去学习和使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新技术结合,创造价值。
当新的“春季”来临时,我们又该如何把握?
1. 大胆拥抱新技术:不要固守旧有思维和技能,积极学习和融入新的技术范式。
2. 抓住新兴机遇:新繁荣期会催生大量新职业、新商业模式(如AI训练师、伦理审计师、沉浸式体验设计师等),要敢于尝试和创新。
3. 理性参与:在认知清晰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通过投资自身教育、职业转型或理性理财等方式,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 结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怀希望,脚踏实地
康波周期和技术演进告诉我们,经济的起伏、技术的颠覆如同四季轮回,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我们当下经历的迷茫和困难,是一个漫长经济周期“冬季”与技术革命“阵痛期”的叠加。
短期内(如Mo Gawdat预测的15年)可能会有挑战和阵痛,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的终旨是解放生产力,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2035年、2042年这些时间点看似遥远,但未来的画卷正在我们当下的选择中徐徐展开。
机会,最终会青睐那些有准备、有弹性、能适应变化的人。 让我们认知规律,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将关注点转向自身能力的重塑和价值的再创造,共同期待并努力迎接那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拨开一些迷雾,带来一些启发和光明。